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葛玮钰 贾丹丹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普及和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融入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发声。网络大大拓展了舆情表达和传播的渠道和场所,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的表现形式。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大力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价值引领机制、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疏导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30-02
舆情,是民意的特殊反映和表述,是民众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意见、态度、情绪和信念的总和,是社会调控中不可或缺的制约力量。[1]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逐渐成为全民化的舆论工具。随着高校网络群体规模的扩大,高校网络舆情日渐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想力量。高校群体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通过网络虚拟平台的传播变得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高校网络舆情已然成为社会舆情的敏感区甚至发源地。可喜的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更新更便捷的技术支持。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准确并全面地获取高校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传播的数据信息,更便捷地给予分析整理,快速掌握学生网络动向,了解学生网络行为,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价值引领机制
加强舆情引导,重在提高舆情参与者对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内化程度。高校网络群众不同于一般网络用户,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为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但由于大学生身心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难免会出现行为偏颇、思想偏离、心理危机等问题。为指导大学生理性应对网络中各种思潮的影响,避免或纠正网络思想偏差、道德失范等不良问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开展应首先从思想问题上予以高度重视,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文化主阵地,利用大数据大力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疏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做好高校网络舆情价值引领工作。为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强化预警和疏导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将课堂搬进网络则可以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和网络优势。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将海量教学资源植入校园网,打造丰富多样、形式鲜活、内容充实的网络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建设主流价值宣传教育网络阵地,校际间构筑多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网,形成以点至面的辐射型信息数据集,从而更全面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融入教育信息,使学生在获取资源的同时接收到显性或隐性的意识形态教育信息,从而达到引导网络言论、及时制止网络谣言、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在推动主流价值观进网络的同时,还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网络话语权,占领网络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大众化。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网络使用者的浏览痕迹分析发现其网络使用偏好,从而将符合用户兴趣和关注点的信息内容自动推送到用户面前。高校网络引导亦可使用此类办法。一方面在网上兴建各种与时政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焦点问题相关的社区、论坛、专栏、主题网站等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结合学生关注点定向推送出去,将隐性引导和显性干预相结合,实现渗透式教育,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掌握舆论演变导向,提高舆情引导针对性。
高校网络是主旋律宣传前沿,大数据背景下更应重视以主流价值体系引领网络信息交流趋向,形成稳定的、覆盖面广泛的舆情定势。
二、健全协调疏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事关高校稳定与发展,关系着高校群体中每位成员的利益。随着大数据的兴起,每位网络用户的每一条信息和痕迹都被纳入数据集,整个网络系统日益庞大复杂。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开展需要得到校园主体的广泛参与,上至高校领导层,下至最广大学生群体,皆可投入到网络舆论维护当中。这就要求不同部门间、不同群体间实现协调联动、协同作战,保证舆情引导畅通有效。在数据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技术普及程度高的环境下,及时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备法宝。
一是建立健全舆情表达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提升,博客、微博、播客、各类视频发布软件等媒体工具为舆情表达开辟了路径,多种新媒体技术应用成为解民情、把握社会脉搏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广大学生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反映问题、提出见解、展现自我的渠道,切实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权益,同时,建立“安全阀”机制,降低学生在网络中肆意宣泄负面情绪、发表不当言论的可能性,规避舆情风险。
二是高校要建立健全匯集反馈渠道。由于信息传播和变化速度快,舆情本身也不断变化,学生获取和散播信息与学校发布和收集信息之间总存在一定时滞性。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必须重视信息收集工作,利用大数据系统分析研究舆情的发生、演变、总结以及反复的动态规律,建立专门的舆论信息观测站、校园论坛、思想互动社区等,形成有针对性的、畅通的信息汇集渠道王,从而构建科学合理、可控性强的高校网络舆论汇集整合系统,及时掌握网络信息变向,迅速作出反应。“谣言止于智者”,学校应积极正视网络舆情,直面网络质疑,包容并尊重民意,以最直接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发布官方讯息,制止舆情负面影响的扩大。
三是建立健全舆情共享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库,实现舆情信息传达的畅通、高效、真实。高校各部门间、校际间构筑信息共享库,保证信息传达不失真、不缺漏,防止出于不同利益考量有意阻碍舆情信息传输的不良现象发生。[2]同时,有效避免信息传达的时滞问题。
四是疏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网络问题来源于现实世界,现实问题影响着网络世界,线上线下的疏通引导总是交互作用的。高校应将学生的线上活动与线下生活相结合,网上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要建立线上疏导机制,而且要结合实践教学予以强化。另外,也不可忽视纸媒的重要作用,线上媒体与线下媒体也应结合起来。一方面,大数据网络的即时性和无限性,可以使传统纸媒的报道内容通过网络链接快速聚集,快速联系在一起,以更便捷的方式重新展示,形成对某一事件的完整呈现,用户还可通过网络索引更加简单地获取该事件的多种言论观点。网络还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组织用户开展专题讨论,使传统媒体报道热点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形成舆论强势。一定程度上说,网络舆论与传统纸媒紧密相连,又对其进行了集中和放大。[3]另一方面,传统纸媒长期以来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引导网络媒體舆论导向。高校应利用大数据的同时结合传统纸媒的稳定性,形成交互作用,形成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教育引导系统。
三、优化管理保障机制
其一,高校要强化舆情主体对大数据的认知,转变传统思想,提升大数据应用技能。当前,我国的技术实力显著提升,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已十分强大,但民众对于大数据的认知程度不足,高校师生对新媒体设备的掌握和使用程度很高,但数据信息挖掘和关联意识不够。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预测性分析、数据质量管理分析、可视化分析、语义引擎分析和挖掘算法分析五个方面。[4]其数据分析和处理方式与传统分析手段大不相同。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要切实提升大数据认知水平,充分了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运用方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式的升级优化应做好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提升工作。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原有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和舆情观测体系,对相应软硬件设施进行新的部署和升级,优化网络资源,为大数据处理平台的建设做好准备。
其二,在做好相关数据信息挖掘分析的同时,做好检测及研判工作。除了大数据监测系统之外,引导者的研判能力也应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思想引导工作本质上还是人际间的工作,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际间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大数据作为引导工具可以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指导和数据支持,但不能因此将教育活动完全网络化,只依赖数据信息而忽视个体本身会致使网络舆论引导失去人本性和生命力。因此,打造一支既具备大数据科学技术能力又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型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显得尤为必要。
其三,优化网络虚拟社区文化环境建设。网络虚拟社区是由“借互联网沟通的人们彼此产生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认知和信息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彼此关怀而形成的团体”。[5]虚拟社区是现实环境的反映,也是对显示环境的扩展。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不仅包括现实中的同辈群体,也包括网上隐匿身份的成员。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一致,虚拟社区文化环境建设也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舆论趋向的关键环节。不仅要在内容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而且要依托大数据网络疏导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或通过议程设置开展专题思想交流,从而无形中渗透舆论引导,调动网络参与者共同打造和谐并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社区环境。
其四,网络舆情管理离不开法治建设。作为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法律制度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网络法律法规已有出台,但大数据背景下关于大数据应用以及舆论管理方面法律规章的制定仍十分必要。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必须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完善并明确舆情管理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并予以普及。将现实中的法治宣传教育与网络法治管理相结合,培养法治公民、法治网民,使其自觉约束自身网络言行,在法律底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网络参与者的广泛监督作用,成为舆论监管的主体,共同参与舆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于家琦.舆情信息工作规范探析[J].前沿,2008(3):119.
[3]曾德保.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几点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7-08-01.
[4]郑钧卿.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5]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