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研究型教学模式视阈下应用型高校西方文论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路径探赜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研究型教学模式视阈下应用型高校西方文论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路径探赜


发布时间:2020-09-30 阅读数:364

王勇 程媛 刘玲

摘要:本文分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应用型高校西方文论课程创新实践的具体路径,对西方文论课堂改革形成如下的认识:西方文论应当是具有导向性的,其具有沟通中文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纽带作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和中国文论的系统化是中西文化对话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的课堂转化需要文论教学中的中国话语构建;应用型高校需要将理论结合国情、地情、学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知识转化环节等进行布局。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 西方文论 创新实践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11-02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其实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归纳演绎的能力。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研究型教学模式内涵的丰富以及阈限的设定,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程度。西方文论课程是介于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课程之间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包含着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近两千余年的文艺思想,具有系统性、抽象性、延续性、超越性等特性,早期的西方文论集中于哲学思想之中,因此,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传统贯穿于西方文论的发展历史中,其铸就了西方文论的系统性及意义的普遍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异质文化群体的理解障碍。如何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学习路径,做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成果的课堂转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西方文论的创新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明晰研究型教学模式推广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更需要针对本校的学情,合理设置西方文论研究型教学训练方案;还需要调整考核模式,以适应研究型教学模式运行下的新的教学效果检测机制。

一、明晰西方文论教改中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应用型高校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支持,其专业发展主要围绕着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市场需要,全面对传统专业进行转化、升级,以适应新时代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局。培养人才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协同社会发展的眼光去完成学校相关专业的重新整合、升级,以办学模式、办学理念的转型配合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西方文论课程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要使之适合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教学团队在理论创造性转化中夯实基础。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是课程创新实践的基础,比如,柏拉图对诗的界定中认为,诗有好坏之分,是强调诗的道德功用,我们可以联系“文以载道”的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以及当代社会中的“反三俗”思想,最终提炼出文学道德功用的重要意义:文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完成人的教化,促进社会的文明。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基础就在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以及发掘西方文论的现实实践意义。这涉及课堂话语的构建问题,“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学术群体提出了‘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以救其弊。”[1]话语的构建,不仅是西方文论教学改革需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也是应用型高校中文专业、文学理论教学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不能处理好异质文化的中国化转化,势必影响理论的实际效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而造成课程失效、学科危机、专业危机。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不同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修养、具备创新研发能力及创新理念及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西方文论由于其文化的异质性和理论的抽象性,在教学环节中形成了较大的接受障碍,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链接应用型高校西方文论课程理论教学与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纽带,通过科研,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刻理解,并且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形成了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拓展应用、教学团队理念的转化,促进了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调整、创新,提升了教学效果,为专业转型形成必要的支撑。

二、合理设置西方文论研究型教学方案

在明晰西方文论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机制的同时,西方文论创新团队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型教学方案设计,为了促进研究型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及专业协调性,我们集合了中文专业相关课程的骨干教师,组成学科内跨课程的协同创新团队,该团队既有传统文化创新团队,又有区域文化创新团队,融合了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校级精品课程的中坚力量,为西方文论研究型教学方案的制订聚集了学科力量,目的就是让西方文论的研究型教学实践,促成学科内部协同创新,让理论转化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原动力,形成关照区域经济的文化研究、文化创意及文化人才的创融合体。

研究型教学方案按照实践课程的特质进行规划设计,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专断式的被动模式,形成师生对话,问题联结,团队协作,问题演绎、问题归纳,整体总结,实践反馈,专项强化的主动性强的课堂实践流程。另外,我们在文论教学中除了订制重要参考教材,同时着手编撰符合本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新教材。国内西方文论的教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臻成熟,“西方文论教材体系的规模化、系统化、多样化与综合化, 使其已成为中国学者与西方世界学者进行文化交流和平等对话的知识平台”[2],我们的教材编写要采用新观点,结合新时期的国情,结合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结合问题导向进行系统的编写,做到教材体系科学严谨,教材语言简洁明晰,思想体系体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特色,并且重点难点突出,案例新颖鲜明,课前思考、课后练习等环节易于学生课下自学,并有配合教材及实际教学实践的网络课程资源。

西方文论研究型教学方案的课程训练方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以教学大纲为导向,并在明确师生在西方文论研究型训练课程中的角色及责任基础上,将训练课程设置为以下几个模块,第一,问题意识培养模块,重在培养学生根据文本案例发现问题,独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协同创新模块,培养学生根據掌握的西方文论知识,结合有关情境进行协作的文化创意活动和文学研究;第三,理论知识转化模块,针对地方文化、文学发展现状,进行文化及文本研究或文化创意实践;第四,研究型课程训练总结模块,对学生西方文论课程的研究型训练的表现(含个人表现及团队表现)进行点评,点评分为学生间互评及教师点评两部分,对课程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升华知识,指导实践,按照教学预期目标开展。

西方文论研究型教学方案的协同性,意在打破课程的孤立性,形成专项训练的课程间的同步开展,在中国古代文学层面形成古代文论的系统性、现代性演绎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层面,形成中西文学关系史研究、文本比较研究;在外国文学领域形成文论发展及文本创作研究;在西方文论课程中结合各学科的研究进行系统归纳联系,西方文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协同性还拓展到区域文学、区域文化等具有地方色彩的通识课程教学中,进而拓展课程协同发展的影响力,凝聚学科服务地方的特色。

三、西方文论研究型教学模式考核方案的创新设计

新的教学理念,就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中考核方案的改革也是刻不容缓的。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的考核形式一般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开卷就是写一篇论文,闭卷则是记住碎片的文论史知识、概念以及流派、文论家的文论特点,考核的内容中应用性的内容极少,基本上考查的是机械的记忆能力,从我们对毕业生访谈反馈的效果来分析,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应用的支撐,很快就将知识遗忘了。

为此,课程团队提出了考核改革方案,将考核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文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面试,随机抽签,针对所抽到的知识进行讲解,时间限定为7~8分钟。第二,文论课程创新实践:申请到校级以上与西方文论有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并有成果发表,考核为优秀。第三,参与本地文学、文化学术理论研讨会提交论文并获奖(或发表),考核为优秀。第四,个人研究能力和团队协同研究能力考核,通过课堂实践模块反馈情况打分。四项中,第一和第四项为必备内容,第二、三项达到其中之一即可。讲解环节和其他课堂实践环节需要考评部分,由课程组教师组成专家组,其他同学组成群众评委,进行评分,专家权重占60%,群众权重占40%。

四、结语

“普通高校西方文论是外国文学课程的后续课程,但这样安排的弊端很明显,使西方文论与外国文学的学习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3],通过同时开设、设计讨论等途径,以弥补外国文学课程与理论脱节导致知识框架松散的不足,这一经验的提出,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西方文论应当是具有导向性的,其具有沟通中文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纽带作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和中国文论的系统化是中西文化对话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的课堂转化需要文论教学中的中国话语构建;应用型高校需要将理论结合国情、地情、学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知识转化环节等进行布局。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视阈下应用型高校西方文论教学的创新实践,需要明晰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针对实际设计研究型教学的改革方案并依据实际进行考核方案的改革,其目标在于服务依据国情、地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学情,培养急需的人才,这一模式盘活了中文及相关专业的潜力,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学科团队,加强了学科内部的凝聚力、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曹顺庆,邹涛.从“失语症”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再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47.

[2]侯洪.汉语经验之翼的回响——从高校教材资源建设看西方文论在当代中国[J].社会科学研究,2002(6):137.

[3]张佐娟.论普通高校西方文论与外国文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J].绥化学院学报,2008(6):157-158.

责任编辑:孙瑶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