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熊雅丽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也成为重大关切,典籍翻译工作也因此被给予更多的重视。《孟子》作为我国传统经典之一,在对外传播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得到与其传统地位相符的重视,应该进行进一步探讨。理雅各《孟子》译本作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影响巨大,但其中也不乏各种原因导致的文化错位现象,笔者在此浅议,期望能为后来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孟子》 典籍外译 文化错位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95-02
《孟子》作为我国传统经典之一,在对外传播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得到与其传统地位相符的重视。另外,中国典籍在内容形式传达、翻译策略与语言学层面得到的关注较多,停留在译文分析层面,注重译文语言风格,但文化层面的关注还欠缺探讨,有必要关注中国译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失落,以引起典籍翻译工作者的注意,为避免其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提供一些启示。
理雅各是著名的西方汉学家,其所译《孟子》在国内外认可度颇高,自出版后反复重印。尽管取得盛誉,因为文化理解偏差与译者本身动机等因素,理译本在有些地方的处理并不很恰当,造成文化错位现象。基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对外传播中的文化错位现象很值得探讨。
一、文化错位探微
在众多《孟子》英译本中,理译本被公认为是最标准的翻译版本。但理雅各一方面因为他的西方文化背景,对中国古典文化还是会有理解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因其努力将儒耶文化融合化,也造成一定的文化错位。
1.词义理解偏差
語言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个词除了字面意义,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民族文化中都有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需要慎重对待,而理译本在某些文化词汇上处理得并不很得当。
例: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理译:He measured out and commenced his marvelous tower;he measured it out and planned it.The people addressed themselves to it;and in less than a day completed it.
表意上来说,“不日”意为一日之内,不超过一日,杨伯峻在《孟子译注》里面解释“不日”意思是很快,在短短几天之内(杨伯峻,2011)。据常识来说,如此宏伟的建筑不可能一日之内或是几日便能完成,孟子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说明文帝受百姓爱戴之深。理雅各在此直译为“in less a day”,没有表达出句子的真正意思,也没有加上任何注解,这样势必让读者一头雾水,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哲学概念错识
《孟子》作为中国儒学经典,其中提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概念,而这些哲学概念在翻译中的处理并非易事。
例: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理译:I understand words,I am skillful in nourishing my vast,flowing passion-nature.
“气”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孟子》中一共出现了20次。“气”作为极富中国内涵的术语,概念很不统一,这势必给典籍英译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刘殿爵的处理比较恰当,他将其音译为“qi”,再根据不同语境给予不同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孟子》里面谈到的“气”偏向精神之气、天地正气的意思,理译本中,《公孙丑章句上》出现的十五处“气”都处理为“passion-nature”,其余几处或译为“air”,或译作“restorative influence”,这样前后不统一的译法或许是译者为“气”这个哲学术语更易理解所做的努力,但是这样的处理或许会让读者更加迷茫,而且此翻译也没有体现出“气”的真正哲学内涵,所以理雅各此处的译法可能造成读者对文化的误识。
3.精神构式妥协
中西方因地理历史背景不同,势必造成文化上的冲突。而当中西方文化产生矛盾的时候,理雅各会发挥译者主体性,将西方文化转接到东方文化里,形成一种精神构式上的妥协。
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
理译:The tendency of man's nature to good is like the tendency of water to flow downwards.There are none but have this tendency to good,just as all water flows downwards.
“性”字作为儒家重要的精神文化概念,在《孟子》里出现了37次。儒家文化里,人人生而为善,后天的教化正是为了发扬以及延展这种善,但在西方文化里,人人生来有罪,因此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来遏制这种恶。此句孟子将人性比作水流,象征着人性的善良好比流水一样自然。但“性善论”的观点与西方文化相违背,所以他增译“tendency”以迎合西方精神构式,“人性本善”变成了“人性之趋向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构式的影响,理雅各选用“tendency”是将西方文化附加于东方文化,以符合西方读者期待视野。在此,西方文化的嫁接也就很明显了。
二、范式驱动
理雅各为汉文化的传播做了很多努力,他翻译的《孟子》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法国汉学家儒莲曾高度评价理雅各为“中国经典”的“经典诠释者”(季红琴,2011)。从考证方面来看,他参阅了很多古籍文献,译本上注释详细,给了读者很好的参照。但是古籍参照繁杂,难以索引,加上理雅各本身的西方身份,对某些词义的把握以及哲学概念的识度并不十分准确。
再者,为利于传教,理雅各在其中加入了很多西方文化元素,他希望能够把西方文化完美嫁接到中国文化中来,但这并不利于东方本土文化的精神建构。从一般意义上讲,语言与思维具有相当的同构性。以文言文著文的中华典籍《孟子》体现的是儒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样态诠释形态,是有别于西方哲学形态的东方智慧形态和知性体系,是汉文化群体的精神格局和生存状态。(包通法,2015)因此,在文化传播中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翻译中减少文化错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对文化语言的保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准确传递,对东方智慧的完整诠释。
三、结语
中国典籍外译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翻译中如果因为理解偏差造成对作品的误译,就可能导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曲解和误识。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范式,然而,由于各民族语言生态与文化生态环境千差万别,因此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不可避免。本文以理雅各《孟子》译本为蓝本进行浅析,谈到其文化错位的几个方面,旨在为典籍英译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以期引起典籍翻译工作者注意,对翻译本体问题给予足够高的重视,期望能减少和尽力规避文化错位现象,帮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James Legge.The Works of Mencius[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季红琴.《孟子》英译方法解读——全译与变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139-141.
[4]杨颖育.儒家典籍英译及阐释的转换与失落——以英语世界《孟子》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94-198.
[5]刘翌,包通法.《孟子》译本精神构式比较研究[J].上海翻译,2015(2):70-76.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