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晨间活动时,轩轩站在队伍最前面,自豪地牵着老师的手。为照顾个子小、行动不协调的冬冬,老师请冬冬站在轩轩前面,但轩轩不让,一把将冬冬推倒在地。老师连忙劝解,可轩轩仍一个劲儿挥舞拳头,嘴里大喊着:“就打他,就打他……”
类似这种动不动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事件在幼儿身上时有发生,且有增多趋势。在处理时,有些教师或家长能迅速厘清幼儿行为的边界并采取措施,但也有些人一刀切地认为这不过是幼儿之间的打闹,很正常。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严格说并不属于打闹,而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往往容易被忽视。
事实上,攻击性行为与打闹有本质的不同。打闹一般指双方情绪愉悦,无暗中小动作的游戏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具有敌意地刻意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行为,具体表现为打、踢、咬、用力推搡或使用工具攻击他人等动作,以及谩骂、贬低、侮辱他人的言语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给攻击对象造成身心伤害,也会影响行为施加一方幼儿的身心健康。为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攻击性行为与幼儿认知水平相关
习惯上,人们主要从遗传及环境因素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原因探析。但实际上,幼儿的认知水平及能力也影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比如,萌萌与原原在玩积木,刚开始十分和睦。萌萌用积木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原原看见了,想帮忙搭建,伸手触碰时却弄塌了城堡。但萌萌并不了解同伴的意图,一把推倒了原原。当幼儿处于这样一个意图不明的情境中时,很可能认为同伴一定是故意的,从而产生攻击意图。
因此,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对他人行为的认知会存在一定偏差,这主要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无法理解“故意”与“无意”之间的区别,再加上自我意识较强,导致表现欲浓烈。这些都会致使他们用错误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或显示自己的力量,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教养方式及家庭氛围塑造幼儿行为模式
作为幼儿成长的摇篮,家庭也被认为是幼儿社会化行为表现的一大动因。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都会影响幼儿行为模式。
民主型、放任型和强制型是最常见的三种家庭教养方式,它们分别塑造幼儿不同的行为模式。
小区新建了一个秋千,贝贝和慧慧都想玩,于是争执起来。慧慧说:“我先看到的,应该我玩。”贝贝说:“秋千是大家的,都能玩。”这时一旁的贝贝妈妈说:“既然你们都想玩,那猜拳来决定顺序好吗?”两个孩子一致同意,顺利化解了局面。
上述案例可以代表民主型家庭的处事方式,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在处理幼儿问题时更民主,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规范及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些幼儿往往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而非攻击性行为处理问题。
亲子活动中,小美不遵守游戏规则,未到终点就去抢奖品,老师过去劝阻,小美非但不理,反而对老师拳打脚踢。小美爸爸在一旁看到并不觉得不妥,反而笑着对老师说:“她一不顺心就这样。”
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对于幼儿经常关心不够或忽视幼儿的想法及心情。即使幼儿表现出了攻击性行为,父母也可能不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反而会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围成一圈玩传球游戏,洋洋站的地方地势偏高,皮球总传不到他脚下。后来,洋洋跑过去把球抱在怀里,与其他小伙伴起了冲突。洋洋把其他人都推倒在地。洋洋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声斥责洋洋,并命令他把皮球还回去。
强制型家庭中,父母经常过于严格或未考虑幼儿正常心理需求,在幼儿出现不当行为时过于严厉。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表现出的不耐烦、愤怒等情绪会使幼儿的挫败感、不满等在心中长期积郁。该类幼儿一旦遇到问题,经常会为了发泄情绪而攻击同伴。
此外,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形成了家庭的基本氛围。若家人经常争执、吵闹甚至打架,目睹这些的幼儿也经常会进行模仿,从而攻击别人。甚至有时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只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这也是为什么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大多有家庭离异等背景。
教师态度及同伴关系影响幼儿社会行为
除家庭外,幼儿园中的同伴、教师也是幼儿社会化的直接对象和主要因素,他们对幼儿的影响也十分关键。
首先,对教师而言,每个幼儿都应当是平等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要一视同仁。幼儿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在教师长期无法对幼儿公平对待的背景下,又或者是教师经常采取不当的惩罚方式对待表现欠佳的幼儿。
佳佳一直都是让老师头疼的淘气包。一次户外游戏中,佳佳为帮助其他幼儿爬上假山,拉扯中不小心撕破了小颜的衣服。老师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就训斥佳佳,并强制她道歉。佳佳嘴上虽然道歉了,但心里很不平衡。
其次,同伴的相处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社会行为。若长期被其他同伴孤立、冷落,幼儿往往会通过攻击性行为表达不满,但这种不满却是建立在想要共同玩耍的欲望上的。比如女孩玩跳皮筋,总有一些男孩来捣乱,就是为了引起关注。再者,物质条件方面的不足也会导致幼儿因争抢玩具、物品或空间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提升幼儿沟通技巧及认知水平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自身认知水平相关,但最主要的还是环境是否民主。
首先,为了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培养,家长在相处模式、教育方式、与幼儿的沟通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民主处理。在家长的民主行为及温馨的家庭氛围影响下,幼儿在各种社会行为中也会表现出较高的情商。家长还应引导幼儿准确表达内心需求并提升沟通技巧,以避免攻击别人或者受别人攻击。例如,家长可告知幼儿在同伴和自己分享玩具时一定要表达感谢,玩耍时即使不小心把同伴的东西弄坏了,也应及时道歉并表明自己不是故意的。当自己的东西被弄坏时,也可换位思考同伴是否也是无意的。
其次,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启蒙者,在公平对待幼儿在园表现的同时,对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也应及时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实现幼儿间的相互理解、必要时的相互道歉以及相互原谅。在日常行为中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在幼儿做错时采取恰当的批评方式。此外,对于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的幼儿,要进行一定的背景了解,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其打开心扉。为此,教师与家长间加强联系,以及鼓励班级幼儿团结友爱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再其次,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也是避免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条件。当幼儿进入集体后,他们开始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产生好奇与困惑,最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此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周围人的模仿,以及教师、父母、同伴的反馈。这些人的反馈如镜子一般帮助幼儿勾画出对世界的认知。因此,成人应当小心谨慎,积极引导幼儿了解他人的意图,学会正确评价他人的行为与态度,从而帮助幼儿提高认知。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金利苑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0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