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 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创新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新闻动态

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 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创新


发布时间:2020/01/07 阅读数:249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公共管理学科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公共管理学科应强化本土意识、创新意识、融合意识,促进学科交叉,探索学科融合发展新路向;坚持立德树人,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关键词]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管理;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下具有巨大优越性、强大生命力,开启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这一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迎来了历史性的新契机,必须紧紧围绕我国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议题,以关注现实土壤、践行中国道路、探索治理实践为核心使命,坚持摸清实情、找准症结、破解难题,为在国家治理体系整体视域下提供中国方案作出新贡献。

首先,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三个意识”,破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瓶颈。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公共管理学科在身份认同、学科定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经验与模式,变得更加专业化、科学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注重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强化“三个意识”。

一是强化聚焦本土意识。有学者指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主要体现为: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过度依赖,对我国改革进程中的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治理实践缺乏有效的本地化研究,前瞻指导性、实践指向性较弱,甚至一定程度出现了脱离中国土壤、远离本土实践、偏离学科方向的困境。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日益复杂化,我国公共管理学科需要进一步反思转型,更多关注中国现实土壤、践行中国发展道路、探索中国治理实践、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二是强化学术创新意识。公共管理学科涉及领域宽、涵盖面广,它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演进而来,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殊性,在学术范式、价值取向、社会功能等方面呈现出诸多新形态新变化。随着人们生活的现代化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裂变式演进,公共管理学科亟待进行更深、更宽、更广的当代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应当深刻把握学科流变发展的实质,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突破制约发展的障碍,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强化学术导向和实践导向。

三是强化交叉融合意识。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还有很多关键重大问题需要探索。提高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仅仅依靠传统的公共管理单一学科是不够的,必须强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及融合发展,拓展深化公共管理的范式、范畴与空间,促进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整合集成。一方面,要破除狭隘封闭的内部藩篱,突破公共管理学科二级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本学科各领域之间的互通互融;另一方面,要突破公共管理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理工学科的界限,尽可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联动、融汇对接,在新的平台上整合重构、开阔视野、拓宽界域。只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汇创新,才有可能开辟公共管理学科新天地,形成新的研究范式,破解新的实践难题与发展危机。

其次,增强使命意识,促进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协同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作出了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总目标。历史地看,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拓展了当代公共管理的范畴、视域与空间,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契机、新任务,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为此,我国公共管理学术界、高校公共管理院系必须以发展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为己任,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自信心,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参与国际治理并促进全球治理进步。同时,针对新时代公共管理问题的复杂性特征和系统性趋向,我国公共管理学科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一方面,促进学科交叉,探索公共管理学科融合发展新路向。现代学科体系发展日益呈现出交叉渗透、创新涵育的态势。新时代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以公共管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为通过数据整合、开放、共享为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公众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建模仿真、决策模拟等现代技术方式提供基本治理手段,通过流程再造促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高效协同治理,构建人机协同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应用系统作为公共治理的重要实践路径,等等。因此,探索公共管理学科融合发展新路向,创设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平台,建立适应时代特征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基础设施和学科交叉融合新框架,构建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将是公共管理学科未来发展大趋势。

另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拓展公共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综合环境。公共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必须进一步与学科建设紧密融合,在调整中转型,在升级中提质,在教育观念更新、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学内容深化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能力。

一是围绕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设计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不可能由单独一个学科的知识解决。为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强调以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来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理念、知识、能力和思维;需要从公共管理的新特征出发,反思当前公共管理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以培养创新型公共管理者为目标,从理念和结构、培养过程、培养环境三个方面重构培养体系,建立跨学科的培养理念和课程结构,并将实践贯穿于培养过程。

二是围绕跨学科知识学习,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如进一步夯实优化“书院制”和专业学院的结合,使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基础。在低年级通识教育阶段,应强调人文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理工课程等学科基础的交叉渗透;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应进一步与通识教育密切配合,在专业课程中科学设置跨学科模块,融合经济学、心理学、法律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

三是围绕跨学科知识运用,系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要建设社会科学实验室,以实验教学带动实践型、应用性教学,着力提升教学实验室建设水平;通过实验模拟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及经济管理活动,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并做出决策;以案例深化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合作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问题的认知和了解。

四是围绕跨学科学术能力发展,构建本硕博贯通、一体化的学生科研创新机制。要夯实本科生导师制,将基础知识和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奠定科研创新的基础,培养和激发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要设立专门科研基金,建立本研一体的研究小组,调动学生探究现实问题的积极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探索建立国内国际交叉融合的联合培养制度,鼓励优秀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交流、参加学术活动,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公共管理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蔡劲松,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原载2019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