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5年前,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老师分享了一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泪》,作者木苦衣伍木在作文中描述了她的母亲离世前的场景。短短300余字,悲伤渗透纸面,被称为“最悲伤作文”。同时,这篇作文也引发了对大凉山地区贫困家庭孩子的关注。
5年后,木苦衣伍木过得怎么样?记者进行了回访,木苦衣伍木刚参加完中考。在经历了大众的关注,到渐渐被“淡忘”,生活起起伏伏之后,他们五姐弟的生活都归于平静。“悲伤”已成往事,奋斗变成“常态”。而平静的生活背后是很多人的努力。3年前,木苦衣伍木进入越西县西城中学,她内心柔软、善良,但却内向、封闭,父母相继离世,而后又陷入“舆论的旋涡”,让她总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因为敏感,她索性让自己与外界隔绝。老师们一视同仁又持续不断的关爱,帮助木苦衣伍木逐渐从自我的小世界中走出来,慢慢打开自我,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也找回了自尊与自信,并开始拥抱梦想、憧憬未来。
木苦衣伍木的身后,则是整个凉山地区脱贫攻坚、控辍保学工作的扎实推进,是更多孩子的命运得以改变。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贫而失学”,凉山州提出“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由财政“兜底”,学生从上幼儿园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用花一分钱。木苦衣伍木所在的越西县在落实“三免一补”、营养餐改善计划等国家普惠性教育资助政策以外,还筹措教育扶贫救助资金,帮助有特殊情况的贫困家庭学生。截至目前,全县包括木苦衣伍木在内的1172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疑似失辍学的4000余人已全部通过劝返入学、补偿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重新开始了学习生活。
对于木苦衣伍木们来说,是教育,更是一系列持续推进的教育扶贫政策化悲伤为阳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得以在校园内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了能为之奋斗的希望、追逐梦想的能力和触手可及的未来。
这些改变的发生以及教育扶贫成就的取得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全国控辍保学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教育部统计,截至今年6月14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2019年5月控辍保学台账建立时的60万人减少至6781人,下降了近99%;52个未摘帽贫困县辍学学生由8.2万人减少至433人,下降了99.5%,我国控辍保学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过去一段时间,因贫失学是贫困地区学龄儿童早早离开学校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的不充分又导致贫困家庭孩子缺失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和代际传递之中,从而影响脱贫效果。而重视教育,也就是着眼于教育拔穷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效,既为消除绝对贫困,更为防止脱贫后返贫夯实基础。
以凉山州为代表的“三区三州”地区,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直接关系能否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并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充分发挥深度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解决深度贫困的长效措施。而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破解相对贫困下的现实难题,让贫困群众彻底脱贫,防止脱贫后返贫的现象出现,教育仍然要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未来,是要通过构建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精准施策,不断提高教育扶贫政策的针对性,让贫困地区孩子有学上,更能上好学、就好业,帮助他们从贫困、无助的“悲伤”的境地之中跳脱出来,借教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之下,拥有为梦想奋斗的舞台和灿烂的前程,乃至于改变家庭贫困命运的力量。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07日第2版